E-Course首頁

 099 學年度 第 2 學期 行政管理學系碩士班 王光旭教師 質化研究與方法 課程教材
2011/3/2 上午 11:49:56 #2
m09932003 
黃浩瑋 
學生 
本課程發文次數: 24 




   
先貼文試試

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讀後感想
在還沒唸研究所之前,我都認為學習沒有那麼困難,只要肯努力用功就會有回報,並且也沒想到念研究所會那麼累,寫一篇報告就要找許多的資料,並且需要把資料變成有用的資訊,還要經過整理消化,從蒐集資料到撰寫一份報告,所花費的時間真是大學的好幾倍,也不是意味著大學不用功,只是大學報告講求分工合作,發揮各自所長,合力完成作業,一同分享收割的喜悅。研究所就要各食其力,各憑本事看誰思考的比較深入,講求獨立思考,對於這方面我還需要多加努力,培養批判思考的能力。

看完本書有知易行難的感覺,可以很快的看完本書,但是發覺要去實行有點困難,就文中所提及如何找尋題目,目前我尚在架構當中,因為論文需要對學術有所貢獻,但是我只能初淺的擬定出方向,無法更深入了解有何貢獻。書中有提到如何去找尋題目,給我有些啟發,可以由興趣、日常觀察發展或與師長同學討論,像是阿花就會拿她之後想要做的方向詢問我和湘雲,要我們給她意見,在我們提出建議的同時,我也會去想是否我未來要研究的題目也可能會面臨這些疑問,讓我體會到教學相長的感覺。之後如果較為確定我的研究題目,我也會多請教老師與同學,希望可以多給我一些建議,讓我的論文更佳完善。

目前正在和老師做究案,就資料蒐集部分就有遇到一些難題,原本老師設定的方向經過一段時間去蒐集資料,發現資料並沒有想像中的多,所以老師後來有調整題目的方向,資料蒐集的較為齊全。在還沒看完本書的時候,我一直以為老師會去研究某題目,是因為他很熟悉,所以才會去探討那個題目,但沒想到老師也是因為不懂才會想要去研究,要不然我都一直覺認為老師知道為什麼不早點講,這樣就可以省去資料蒐集的時間。此外,本書也有提到,要把教授當做是資訊接收者,教授要你報告你的發現,因為就教授也在學習新的知識,教授不是全盤皆知,這讓我領悟到為什麼每次meeting的時候,老師都會問這個禮拜有找到什麼資料、內容有哪些、接下來的進度如何等,使我對於學習有所改觀,做學問不能一直依賴著老師,也要自己有所思考,但是老師知道的面向一定會比較廣,所以遇到難題,可以去請教老師,老師的一句話勝過好幾小時的思考。

此外,對於文獻探討的部分,原以為就是把找尋到的資料拼湊,把和題目有章,而是要消化吸收再依照文章脈絡鋪成下去,文獻並不一定要依照作者的原文一字不改的貼上,最好是可以依照自己的語義陳述。目前研究案資料蒐集告一個段落,接下來可能就會遇到如何去撰寫文章,雖然看了許多文獻,但是要下筆時,手腦還是無法協調,手是很想寫但是腦中無法浮現文字,真是有種「寫文難,難於上青天」之感。本書有提到撰寫文章的心態調整,不要想等到全部文章都搜集齊全時才開始動筆,大略蒐集到資料時就可以開始撰寫文章,邊寫邊修改,並且要設定每天的進度,這樣才不會怠惰,並且給自己一個約束。需要學習的地方還很多,跟老師做研究案,也是一個學習的機會,觀察老師如何思考問題與提出想法,希望可以遵照本書的指示與老師的指導,順利的完成論文。



文章於 2011/3/2 上午 11:51:26 被 m09932003 編輯過
2011/3/2 下午 12:07:34 #5
m09932007 
陳筠芳 
學生 
本課程發文次數: 22 




   
寒假讀書心得

學號:M09932007
姓名:陳筠芳
日期:2011/03/03
書名: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論文寫作的枕邊書


早在大四那年即獲贈此書,但當時僅是隨手翻翻,連序的部分都還沒看完,就將它擱置一旁。而在這次寒假閱讀完後,馬上後悔當初自己為什麼沒有靜下心將它讀完,因為它真的是一本非常實用的工具書。本書是以論文寫作時的章節順序作為其編排方式,這樣不但較具有邏輯性,也可以一步一步地帶領讀者在閱讀的同時,從選擇研究主題開始,慢慢的去思考自己有興趣之題目,或未來要研究的方向,也檢視自己過去在寫作上的錯誤,並在之後加以避免和改正。

過去在寫很多報告時,總覺得文獻回顧就是將我所蒐集到的、閱讀過的資料整理好然後放上去而已,僅僅做一些概念性的文字描述。但在《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這本書當中,矯正了這樣的觀念:閱讀文獻是可以協助瞭解我們有興趣的領域,目前既有的研究已經做到什麼樣的地步,一方面避免自己重複相同的研究之外,另一方面也可以透過過去的報告,讓自己的研究更上一層;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文獻回顧必須帶有批判性的思考,是要瞭解過去的研究有何不足或矛盾之處,而在自己的研究中,又能提出什麼樣的創新思考或貢獻。我覺得這個部分,是現階段的我必須要學習的。因為過去在閱讀文章時,就只是把文章閱讀完,大致瞭解其內容大意而已,根本就不會提出什麼批判性的問題,更不知道要如何將看完的資料套用到自己的研究當中,提出新的研究方向。因此,之後在看任何一篇文章時,都要刺激自己帶著批判的精神在閱讀,慢慢的訓練自己去思考,這樣才能在做研究時,不重複他人的錯誤也修正自己的研究。

另外,本書在引用文獻的部分,提到一個重要的觀念,就是要閱讀原典,因為文獻常常被引用來引用去的,常常已經是轉了好幾手的文獻,所以只有閱讀原典才能真正瞭解原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還有很多也都是自己在寫作引用格式上時常常感到疑惑的部分,而在書中也舉了很多實際上於操作時會遇到的例子,可以說是非常地實用。

最後,在一開始序的部分,有提到「寫作儀式」和「停筆儀式」,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因為每每在開了電腦之後,總會花不少時間在瀏覽網站上,或者是不斷地起身倒水等瑣碎的事情上,重要的正事就被拖延許久。所以設定一套屬於自己的「儀式」,並且習慣這樣的模式,讓自己意識到現在是該認真或是放鬆的時刻了!



文章於 2011/3/2 下午 12:08:21 被 m09932007 編輯過
2011/3/2 下午 08:03:56 #6
m09932004 
賴俐汝 
學生 
本課程發文次數: 22 




   
質化研究方法 寒假讀書心得

學號:M09932004
姓名:賴俐汝
日期:2011/03/02
書名:《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畢恆達 著
一般寫論文時,都會有既定的格式要求,但有些問題卻不是給了格式範例就可以釐清明白的。一開始著手寫論文時,對於要朝什麼方向、訂定什麼主題還是會有所困惑,是要選擇有興趣但冷門的或是沒興趣但是熱門的,常常一開始就會顧慮很多因素。主題確定後,資料的蒐集也十分重要,即使是一個很有發展性、有創見的研究方向,但是資料有限或是蒐集困難,這個論文做到最後應該會變得很痛苦。因此,我認為訂定論文的題目真的很重要,本書的作者他對於選擇研究主題給我們的建議就是「熱情、熱情、熱情」。但是有熱情還不夠,自己本身應該要對於研究主題有相當的瞭解和背景知識,這樣看來,研究所念和自己大學所學專業不同的人真的很不容易,但這樣也許可以將之前所學的專業和現在的研究做結合,這也算是多元發展的一種表現吧。

在閱讀這本書,確實讓自己理解了論文寫作上的一些疑惑及誤解,以「文獻回顧」為例,需要蒐集的資料很多,但必須注意、檢視資料是否有切合研究主題。此外,在網路發達的現代,我們可以從網路上找到要研究相關的資料,但是將網路資料用來當作參考文獻或是佐證仍是不保險的,論文資料的引用還是以學術的文獻比較扎實。以前對於文獻回顧的概念有些模糊,在書中作者提到文獻的回顧不是用來展示用的,而是要使用它,更重要的是要學會批判般的閱讀、文獻的分析整合,所以我想文獻回顧重的不只是「量」還包括「質」,文獻回顧中要有研究者自己的看法。上完了上學期的研究所課程,我真的覺得批判閱讀很重要,這種批判式的報告若在大學時多加訓練,對學生是有很大的助益。而書中提到一個「圖書館漫遊」的概念,這個概念是很不錯,不過若講究效率、務實一點的話,這種方式還是在悠閒又沒有論文壓力時可以嘗試的方式。做研究多少會使用到訪談的方式,書中作者對於如何訪談、訪談的訣竅甚至是訪談的基本句型都簡單明暸的說明,對於像我這種不善言詞、不能侃侃而談的人確實是很受用。

研究的最後,都會希望這篇研究是有所發現、有意義的,因此研究分析和分析後的發現會是個關鍵,研究分析的論證過程包括宣稱、理由、證據、承認和回應,這個算是一種對邏輯推理的訓練過程。同樣都屬於研究,可是一般在報章雜誌或媒體所呈現出來的多數都是科學或理工方面的表現,也許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可以比較具體呈現甚至對於人類社會(像醫學)有「看得見」的幫助。有時候真的會思考,除非你能推翻、修正、強化或創建一個研究成果來,否則只是一個普通又沒有創見的研究,這算是為了研究而研究?有人說研究就是要訓練我們的邏輯思考,如果能有提出有價值的研究是再好不過。假如完成大學階段後再上研究所,這是為了提昇自己比在大學時的能力,那這個能力到底是怎麼界定?除了研究的邏輯思考能力、做出一個有價值的研究之外,如果有一天畢業了,工作面試時面試官或其他人問:「你在研究所學會了什麼?」,除了學術理論之外,我還真的說不出比較具體的東西或能力,當然每個人的情況和想法會不同,或許有人是可以的,這應該是最近我比較困惑的一個盲點吧。面對現實,我還是趕緊著手我的論文才是重點。



文章於 2011/3/2 下午 08:04:17 被 m09932004 編輯過
2011/3/3 上午 12:04:47 #7
m09932006 
董湘雲 
學生 
本課程發文次數: 28 




   
心得報告─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
課程:質化研究與方法
學號:M09932006
姓名:董湘雲

++++++++++++++++++++++++++++++++++++++++++++++++++++++++++

看完《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這本書,以及經過碩一上學期的洗禮,我覺得做研究真的很需要熱情。不但要有一份對慣常現象的好奇心,還要有推動自己去發掘故事的動力,跟持之以恆的努力,才能完成一份研究。

此書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部分在於文獻回顧,從前認為文獻回顧不就是一堆相關資料的剪剪貼貼,或是把有提到的概念重新說明一遍的功能。但書中提出「概念脈絡」的重要性,文獻回顧可以是學術地圖中的定位,幫助你避免重複他人的研究,並且站在前人的肩膀向前看。概念脈絡必須要包含研究者本身的經驗與推理思考,要使用文獻而非被文獻所役,開放心胸而不只是腦袋空空,才能在茫茫文獻海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書中提到既有理論與文獻可能也會造成一種意識型態,而使研究者無法看到事物的全面,因此要盡量用不同角度來思考問題,「當你嘗試看到什麼,而當你看到時,又要想盡辦法證明自己是錯的。」以這種做法來避免人的主觀性。他還提到許多很實用的觀念,像是寫作永遠不嫌早,不要等到全部資料都搜集、看完才動筆寫作,而是平常養成固定習慣,透過寫才知道懂的有多少。還有已經習以為常的西氏中文跟說話常帶的贅字,透過書中的一一列舉,才發現我早已毒害頗深,並且常常犯下相同的錯誤。在書序有提到一個工作的「開機模式」,對我來說很實用,直接拔掉網路線應該是使我寫作最有效率的方法。

唸研究所後跟著吳老師開始學習做動物保護的研究,看了這本書發現到老師跟學生角色的互動,都是雙向的,彼此透過心得的分享交流來成長。而我自己心態必須要有所調整,常常缺乏主動性與練習獨立思考,這是我接下來要努力的功課,並期望會有所進步。想到吳老師說過:「不論是做研究或是考試都是一場人生的修行,當你實際去體驗過才知道自己的弱點在哪裡,並進而去克服它,即使最後結果不一定圓滿,但自己至少無愧於心。」

(老師,對不起,我遲交作業了,請原諒我T_T)


文章於 2011/3/3 上午 12:09:05 被 m09932006 編輯過